一個浪漫的實踐家,堅信「愛心無國界,清醒一點要用『單眼』看世界」

My Footprints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The Chicken or the Egg?

最近在寫一篇關於抑鬱症的 paper。因為牽連的層面很廣,所以前前後後看了不下三十篇不同種類的相關文獻。我自己那篇 paper 是以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做基礎,而焦點放在 high SES (socio-economic status) 族群。但最令人難以置信的竟然大部份的文獻都不是注重在高收入戶。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問題嗎?不是!只是和其他人一樣大家都很自然地認為他們是沒有問題無憂無慮的一個族群。而對外,他們因為面子也不會透露自己(像極了英國皇室)。

不過最令人感到有趣的就是在千禧前大家都很好奇抑鬱症是否有日漸趨升的走勢(怎麼我覺得我好像在報股票?)但近年來已經很少文獻在這個方面周旋。甚至早期還有一篇追朔到 1900 時期的 retro-study。但敝人愚見這類的研究其實不能作準。


首先,retrospect 的精神評估有時會失去準確度,因為某些時候記憶會誇大或縮減某些事物。再者,大環境真的有那麼不同嗎?相信不少人都有聽過長者喃喃道著「想當年...」,我自家就聽過不少。天災人禍流行感冒每年都有,economically 大環境仍是起起落落,真正不同的是科技和醫療的進步。從前醫療沒有現在發達,加上前後兩次世界大戰,當時能夠活到六七十算是高齡。若是講到手術,從前真的是拿一把刀把人切開,但現在許多手術只要在身上開幾個小洞(所謂 minimally invasive)叉幾支 fiber optic tubes,除了減低風險的同時也縮減了復原所需的時間。(當然在此我完全 simplify 所有的過程。)但相對,老人癡呆症也比較少見。至於現在常見的抑鬱症,或許真的有在上升,但也因為知識進步科技發達加上有統一標準的診斷才可以比較正確地斷定一個人是否有抑鬱症。

所以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我看完了一篇篇的 paper 老實說我的答案還是不知道。但我得出了另一個結論:因為每個人生長的環境皆不同,高收入戶與低收入戶面對的困難也很不同,但身為護士也不能厚此薄彼,每一位都是病人,每一位都需要幫助。

所以,其實需要做這麼多事來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嗎?

沒有留言: